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青铜纹路奥秘渐显,队长忽指网格中央:

“此处凹痕甚奇!”

众人俯察,见五道弧形刻线环抱中空,形似掌印。随行老技师以硅胶覆之取模,翻出竟是一只左手掌纹,掌心更有三角符号深镌。直播间顿有考据党翻出旧帖:

“三星堆金箔拓片!汤王祷雨辞末有三角印!”

两相比对,金箔三角内“尹”字虫鸟篆,与掌印凹痕分毫不差。此印触动往事。史载商汤七年大旱,桑林祷雨时,太史公独录汤王剪发断爪,未载尹圣行迹。

今观掌印,方知尹圣其时亲赴九井之底。想那井下幽深,水气刺骨,尹圣以掌抵青铜枢机,运全身气力扭转网格。井外巫祝焚柴击鼓,井内实有巨匠运筹。掌中三角印痕,正是发力时青铜纹路反硌所留。

有主播据此摄短剧:

黑袍匠人于昏暗井底扳动机关,镜头特写青铜网格移形换位,井外忽闻惊雷炸响,雨落如倾盆。弹幕唏嘘:

“无名工程师改写历史!”

“求尹圣同款劳动手套周边!”

掌印既明,复有细察者发现网格边缘暗刻尺规。以今制测算,每格恰合商尺三寸六分。技师忽拍案:

“此乃活扣!”

取铜针轻拨纹路节点,但闻“咔哒”轻响,三尺见方青铜网格竟如七巧板般拆解重组,转瞬化作浑仪之形,星点成二十八宿方位。直播间史家疾书:

“《礼记》载‘尹谐调玉衡’,原非虚言!此网格本是测天量地之器!”

此物既现,前缘再续。忆殷墟曾出半片卜骨,刻“圣观星野,定鼎于霍”。时人惑不解,今见青铜浑仪,方知尹圣于霍山巅设观星台,以青铜网格测日影定节气,更导水利工程。

短视频作者即刻跟进,演示如何以重组网格测定开渠方位:

日影投于星点,影长变化对应水流缓急,古人智慧令弹幕齐刷“服气”。

忽有风雨夜,霍山突发泥流。勘探队急护青铜网格,却见泥水过处,网格纹路竟浮现金丝脉络,似有流水金光沿刻痕游走。

队长以陶盆承之,金线入水即化青灰絮状。化验方知,此乃青铜合金秘方——网格含微量锡铅,遇水电解分离,锡化金丝示警水患,铅结絮状沉淀净水。

直播间顿悟:

“龙山陶杯残留青灰物,原是净水秘药!”

“尹圣造个水利工程,附赠水质检测仪?”

青铜玄机层层揭晓,有少年翻《考工记》发问:

“既称汤匙,何以无勺?”

众人怔忡间,老技师笑指浑仪中心:

“匙在此处!”

原重组后浑仪中空处,恰可嵌入前日所得青铜鼎耳。鼎耳入枢,严丝合缝,旋钮轻转,浑仪星宿竟投影于洞壁,显汾浍古河道图。弹幕炸裂:

“商朝投影仪!”

“鼎耳是U盘,网格是主机!”

史家肃然:

“此方为‘汤匙’真义——鼎器象天命,网格通地脉,相合乃调和水土。尹圣助汤王,非以祷祝,实凭此器测天时、改地理。”

主播遂制收官视频:

以动画演示鼎耳合入网格,光影流转间,桑林龟裂大地重现清泉,最后定格于青铜汤匙投影,题曰

“三千年前的科学之光”。

山风穿洞而过,青铜网格嗡鸣如磬。队长轻抚鼎耳叹道:

“何须神迹?此间经纬,便是华夏脊梁。”

洞外云气节点明灭,似应和千古余音。

忽有队员惊呼:

“网格纹路藏字!”

众人聚观,见青铜经纬间凸起虫鸟篆文,细若蚊足。陈悦慧取拓纸覆之,墨迹显形,赫然是“测雨量风,以授民时”八字。直播间弹幕骤密:

“《尚书·尧典》‘敬授民时’真人版!”

“尹圣气象局实锤!”

史家连夜比对《竹书纪年》,发现商汤七年大旱时,伊尹曾命人于亳都筑观星台。台基遗址出土陶片刻有“网格定晷影”之语,与霍山青铜纹路如出一辙。

主播遂制短视频,以三维动画复原商代天文台:

青铜网格悬于高架,日影投地成刻度,农官依影长判节气。末帧特写网格投影,题曰“地平经纬仪始祖”。

秦古阳忽忆爪哇海沉船所出青铜圭。此圭现藏闽中博物馆,圭身阴刻网格纹,中心嵌黑石。彼时只道是祭祀法器,今观霍山网格方悟:此乃便携式日晷!

欲知后事如何 且待下回再道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