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其他类型 >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> 第483章 社会关注,树立榜样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483章 社会关注,树立榜样

晨光刚照到村口高台的木板告示栏,我正把那张盖着“醉仙楼采办专用”红印的回执单钉在最上方。纸角被风掀起一点,我伸手按了按,指尖触到还未干透的墨痕。

李商人从马背上下来,手里攥着几张新写的单据。“东阳那边传话,说米已经入仓,后厨今早用了两筐菌肥菜,掌勺师傅问能不能长期供。”他声音不高,可围在旁边的几个农户都听清了,有人低声笑了出来。

林婶站在我身后,手里抱着一叠纸册。“这回真是站住脚了。”她说,“昨晚上我还听西头老刘家媳妇念叨,说她男人做梦都在数银钱。”

我没接话,而是转身拿起一根炭条,在黑板上画出三镇连线。笔尖划过木面,发出沙沙声。人群安静下来。

“这一趟走通,不是运气。”我把炭条顿了顿,“是咱们每户记账清楚,交货准时,包装统一。谁出了岔子,监督组当场记下;谁做得好,分红多拿。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,是大家一块挣回来的。”

底下有人点头,也有个年轻后生小声嘀咕:“道理是这个理,可外头人不这么看。我表哥在镇上跑腿,说有人讲——一个女人带着车队跑三镇,怕是背后有靠山吧?”

这话传开,气氛一下子沉了些。

李商人皱眉要开口,我抬手拦了一下。风吹动告示栏上的纸页,发出哗啦一声响。

“靠山?”我转过身,直视那后生,“咱们的靠山,是五十只耐腐筐、是每日巡路的应急岗、是从d-01开始编号的每一筐货。要是非要说靠山——那就是规矩。”

我说完,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好的文书,展开在众人面前。

“这轮收益,三成拿出来,设‘互助基金’。”我逐字念道,“用于修补主路塌陷段、资助缺牛车轴的家庭更换零件、为运输户提供雨布油毡。资金使用由林婶牵头,每五日公示一次明细,任何参与户可查账。”

林婶愣了一下,随即接过那纸,翻看了几行,抬头看我:“你真敢放这个权?”

“不是放权。”我说,“是你在村里几十年,谁信得过,谁信不过,你比谁都清楚。这事必须你来管。”

她没再推辞,把纸折好塞进怀里,只说了句:“明儿我就找泥瓦匠看路基。”

人群开始骚动起来,有人问怎么报名监管小组,有人打听自家牛车修缮能补多少。我让李商人把登记簿拿来,当场开始录名。

正忙时,远处传来脚步声。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快步走来,手里拎着个小布包。“云娘子!”他喘着气,“我是南坪来的,路过东阳,亲眼见你们的米进了醉仙楼后厨。我们那边粮价翻了两倍,孩子喝不上稠粥……你们能不能……”

他没说完,周围一下子静了。

我看着他脚上的泥,又看了看高台上贴着的“三镇轮供计划表”。南坪那栏原本写着“第二期主供”,现在却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扎眼。

“不能白给。”我说,“但可以捐。”

所有人都看向我。

“每售出十担米,抽出一升作为援粮。自愿登记,不影响其余分红。”我扫视一圈,“运力由现有车队承担,路线并入第二期计划。粮袋外统一印‘同耕共济’四个字——不为扬名,只为告诉南坪的人:他们不是没人管。”

李商人立刻掏出随身带的算盘,噼啪拨了几下:“按目前订单量,五日内可集百石。若加上新增协作户,七日可达一百三十石。”

“那就定在第六日出发。”我说,“由监督组清点装袋,运输组负责押运,林婶负责核对名单与数量。”

话音刚落,旁边传来窸窣声。十几个妇女不知何时聚了过来,领头的是陈大山媳妇,怀里还抱着孩子。

“悦娘,”她往前一步,“我们也想学点东西。家里男人跑车,我们总不能光等着吃饭。能不能……教我们记账、验货这些?”

我没犹豫。“明天辰时,高台这边搭棚子,我亲自讲。”我说,“来的人,每人带回一份菌肥菜种子,够种半亩地。学会了,下一批运输组就从你们中间选人。”

当天下午,我在系统里兑换了二十包种子。能量值扣了十二点,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承诺。

第二天一早,遮阳棚支了起来。十几名农妇坐在小凳上,有的怀里还抱着娃。我拿炭条在木板上写下一个数字:“三百二十七。”

“这是上个月我们一组十六户的总收入,单位是文。”我说,“其中一百零三文来自稳定供货奖励,四十七文来自评分奖金。这些钱,每一笔都有记录。”

我翻开账本,一页页念下去。有人开始低头抄,有人小声问旁边人某个符号是什么意思。

林婶坐在角落,一边哄孩子一边跟着记,突然抬头:“原来贴标签不只是为了好看?那是责任?”

“是。”我说,“哪个筐出了问题,追到编号就能找到人。谁做得好,也一样能看见。”

散会时,六个人当场签了下一趟运输协作的报名表。有个年轻媳妇把笔攥得很紧,手微微发抖,可名字写得工整。

傍晚前,消息传开了。不止本村,连邻村都有人赶来打听“互助基金”怎么加入、“农妇讲习会”什么时候再办。

我正站在高台前整理新一批登记册,一个陌生少年从路边跑来,递给我一张折叠的黄纸。

“外乡人托我捎的。”他说完就走了。

我打开一看,上面写着一行字:“愿学轮供之法,可否派人前来请教?”

落款是一个我不认识的村名。

我把纸条攥了一会儿,放进衣襟内侧。抬头时,看见林婶带着一群孩子在粮袋上盖印,红漆未干,“同耕共济”四个字清晰有力。李商人蹲在地上核对清单,嘴里念着数字。阳光斜照在告示栏上,醉仙楼的红印泛着微光。

远处又有几个人影朝这边走来,手里似乎拿着纸笔。

我迎上前去,听见其中一个女人问:

“听说你们这儿教记账?我们走了六里路,就是想学这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