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的风已经带了些燥热,县城老街上的梧桐叶却还没完全舒展,岐仁堂门口那棵老槐树倒先开了满树白花,风一吹,细碎的花瓣就落在青石板路上,混着药柜里飘出的当归、陈皮香,成了老街人最熟悉的味道。
这天上午,岐仁堂的木门被“吱呀”一声推开,进来的是一对母子——母亲王秀兰攥着个布包,眉头拧得能夹死蚊子,身后跟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,身材壮实,脸却有些青白,走路时身子微微前倾,一手捂着上腹部,额头上渗着细汗。
“岐大夫,您快给看看我家晓阳!”王秀兰一进门就朝着里间喊,声音里带着哭腔,“这胃都痛了小半年了,县城医院跑遍了,中药西药吃了一箩筐,还是不管用,昨天夜里疼得直打滚,今天一早我就拉着他来您这儿了!”
里间的布帘被掀开,走出来个五十多岁的大夫,穿件浅灰色的棉麻褂子,头发梳得整齐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,正是岐仁堂的坐馆大夫岐伯安——老街人都喊他岐大夫。他手里还拿着本翻旧的《脾胃论》,见母子俩着急,连忙放下书,搬了两把椅子让他们坐:“别急,先坐下慢慢说。晓阳是吧?先把手伸出来,我把个脉。”
崔晓阳依言坐下,把左手搭在脉枕上,眉头还是皱着,捂着胃的手没敢挪开:“大夫,我这胃就像揣了块冰,一疼起来钻心,有时候还拉肚子,吃点东西就胀得慌,反酸水。”
岐大夫指尖搭在崔晓阳的腕脉上,眼睛微闭,片刻后又换了右手,接着伸手撩开他的眼皮看了看舌苔,才开口问:“晓阳,你平时饮食怎么样?是不是爱吃油腻的、凉的东西?”
这话一问,王秀兰先接了话:“可不是嘛!这孩子打小就嘴馋,我们家开了个小饭馆,他天天在店里守着,顿顿少不了红烧肉、酱肘子,夏天更是冰啤酒、冰可乐不离手,说身上热,喝凉的舒服。去年秋天他得了场‘打摆子’,一会儿冷一会儿热,找了个大夫给开了药,还让用凉井水送服,说不能吃热的,结果病没好,倒添了呕吐拉肚子的毛病,从那以后,胃就没好过!”
崔晓阳叹了口气,补充道:“大夫,我之前总觉得身上热,朋友说我是‘上火’,让我吃点牛黄解毒片、黄连上清丸,说能清热。后来打摆子,那大夫给我用了药,也是凉性的,吃了之后就开始胃痛,一开始还能忍,后来越来越重,有时候疼得直冒冷汗,连觉都睡不好。今年春天我帮家里管进货,天天对账到半夜,压力大,前阵子突然就爆发了,吃不下饭,喘不上气,坐都得靠个人扶着,我妈都快急疯了。”
岐大夫点点头,拿起桌上的纸笔,一边写一边说:“晓阳,你这不是‘上火’,是典型的‘气虚发热’。你家开饭馆,顿顿大鱼大肉,看着吃得好,其实脾胃早累着了——脾胃就像家里的厨师,天天让它做满汉全席,它哪扛得住?时间长了,脾胃的‘气’就虚了,气不足,不能固摄身体,就容易觉得热,这时候该给厨师‘搭把手’,不是往灶里泼凉水。”
他顿了顿,指了指崔晓阳的舌苔:“你看你这舌头,颜色淡,苔白滑,脉摸起来弦细而微——弦脉是肝脉,你压力大、老烦恼,肝气郁住了,就像水管堵了,水流通不畅;细脉是气血不足,微脉是阳气虚,这说明你脾胃的阳气已经伤得很重了。再加上你之前吃了那么多寒凉药,还用凉井水送服,等于在脾胃的‘小火炉’上浇了盆冰水,寒气全积在胃里,能不疼吗?”
王秀兰听得直点头:“大夫,您说得太对了!他之前吃了凉药就喊胃凉,我让他喝碗姜茶,他还说我不懂,说自己‘上火’不能喝热的。那现在该怎么办啊?”
岐大夫放下笔,拿起那本翻旧的《黄帝内经》,翻到其中一页给母子俩看:“《黄帝内经》里说,‘中气不足,溲便为之变,肠为之苦鸣,下气不足,则为痿厥,心悗’。中气就是脾胃之气,中气不足了,大小便就会出问题,肚子会响;下气不足,四肢就没力气,心里发闷,这跟晓阳的症状一模一样。还有一句,‘寒气客于肠胃之间,则卒然而痛,得炅则已,炅者热也,非甘温大热之剂则不能愈’——寒气进了肠胃,就会突然胃痛,得用热的东西才能缓解,所以必须用甘温大热的药才能治好。”
他接着说:“李东垣先生在《脾胃论》里也说,‘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’,脾胃伤了,气血就跟不上,阳气也会虚。晓阳这情况,就是脾胃阳气被寒凉药伤了,中气也虚,还加了肝气郁结——压力大、烦恼多,肝气就会‘欺负’脾胃,加重胃痛。所以治疗得从三个方面来:一是‘扶阳’,把脾胃的阳气补回来;二是‘助胃’,帮脾胃恢复功能;三是‘疏肝’,让肝气顺畅,不跟脾胃捣乱。”
说着,岐大夫就开了处方,递给王秀兰:“这方子叫‘扶阳助胃汤’,是在古方基础上调整的,里面有炮姜、肉桂、炮附子,都是大热的药,能像给脾胃里放个小暖炉,把寒气赶出去;人参、白术、炙甘草是补脾胃的,帮脾胃‘干活’,恢复中气;草豆蔻、益智仁能温胃散寒,还能止拉肚子;陈皮理气,让脾胃里的气顺畅,不胀得慌;白芍能柔肝,不让肝气太旺,欺负脾胃;吴茱萸能去胃里的寒,还能止反酸——你家晓阳不是老反酸水吗?吴茱萸就管这个。”
王秀兰接过处方,仔细看了看,又问:“大夫,这些药有没有副作用啊?晓阳之前吃了药总吐,我怕他受不了。”
岐大夫笑了笑:“放心,这些药都是根据他的体质配的,用量也斟酌过。《神农本草经》里说附子‘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’,炮姜‘温中散寒,回阳通脉’,都是治阳气虚、寒气重的良药。不过服药期间有几个要注意的:第一,绝对不能吃凉的,冰饮、凉菜、西瓜这些都不能碰,哪怕天热,也得喝温水;第二,饮食要清淡,别再吃红烧肉、酱肘子了,多吃点小米粥、山药、南瓜,这些能补脾胃;第三,别熬夜,压力别太大,肝气顺了,脾胃才能好得快。”
崔晓阳听了,点点头:“大夫,我知道了,之前是我不懂,瞎吃凉药,以后肯定听您的。”
岐大夫又给崔晓阳量了量体温,摸了摸他的手脚:“你手脚还有点凉,先抓三副药,一天一副,早晚各煎一次,温服。喝完三副再来复诊,我看看情况调整药方。”
王秀兰连忙道谢,拿着处方去抓药了,崔晓阳也慢慢站起身,捂着胃的手松了些:“大夫,谢谢您,我现在感觉胃好像没那么疼了。”
岐大夫笑着摆手:“这是心理作用,药还没吃呢!不过只要你按我说的做,肯定能好。”
三天后,崔晓阳和王秀兰又来了岐仁堂。这次崔晓阳的脸色好了些,不再是青白的,额头上也没了汗,进门时还能自己搬椅子坐。
“大夫,太谢谢您了!”王秀兰一进门就笑开了,“晓阳喝了三副药,第一天晚上就没疼,昨天还吃了小半碗小米粥,没反酸,也没拉肚子!”
崔晓阳也说:“是啊大夫,我现在觉得胃里暖暖的,不像之前那样像揣了块冰,就是还有点没力气,吃多了还是有点胀。”
岐大夫给崔晓阳把了脉,又看了舌苔:“脉比之前有力了,舌苔也没那么滑了,说明阳气在慢慢恢复,寒气也散了些。没力气是因为中气还没补够,胀是因为脾胃功能还没完全恢复,别急,咱们再调整一下药方。”
他拿起笔,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山药和茯苓:“山药能补脾胃、益肾气,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它‘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’,正好适合你;茯苓能健脾利湿,帮你把身体里的湿气排出去,湿气没了,脾胃才能更舒服。再抓五副药,还是早晚温服,饮食还是要注意,这次可以加点鸡蛋羹、软面条,别吃太硬的。”
又过了五天,崔晓阳独自来复诊了。他穿着件浅蓝色的t恤,脸色红润了不少,走路也挺直了腰板,手里还拎着一兜刚买的苹果。
“岐大夫,我现在能吃一碗饭了,也不胃痛、不反酸了,手脚也不凉了,就是有时候还觉得累。”崔晓阳坐下,语气轻松了不少。
岐大夫点点头,笑着说:“恢复得不错!累是因为中气还没完全补回来,光靠吃药还不够,接下来咱们加艾灸,效果更好。”
他领着崔晓阳到里间的艾灸床,解释道:“艾灸能温通经络、补阳气。咱们先灸中脘穴,中脘是胃的‘募穴’,就像胃的‘老家’,灸它能把胃里的寒气彻底赶出去,还能助胃气;再灸气海穴,气海是‘元气之海’,能生发元气,帮你补中气;等秋天的时候,再灸足三里穴,足三里是‘长寿穴’,能温脾阳、补虚,让脾胃功能更稳固。”
崔晓阳躺在艾灸床上,感觉温热的气流从穴位渗进身体,舒服得差点睡着:“大夫,这艾灸真舒服,比吃药还得劲。”
岐大夫笑着说:“艾灸是中医的‘外治法’,跟吃药配合,内外兼治,好得更快。不过艾灸后也得注意,别马上洗澡,别吹凉风,不然寒气又会进去。”
接下来的几个月,崔晓阳每周都来岐仁堂复诊,药方根据他的情况慢慢调整,艾灸也坚持着。到了秋天,他的气色已经跟正常人一样了,能帮家里打理饭馆的生意,也能跟朋友去打球,再也没犯过胃痛。
这年冬天,崔晓阳带着女朋友来岐仁堂,还拎了一筐自家种的橘子:“岐大夫,谢谢您,我现在身体全好了,吃饭香、睡觉好,连力气都比以前大了。这是我家种的橘子,您尝尝。”
岐大夫接过橘子,笑着说:“不用谢,主要是你自己听话,忌口、按时吃药、坚持艾灸,才能好得这么快。以后可别再瞎吃凉药了,脾胃最怕寒凉,得好好养着。”
崔晓阳的女朋友好奇地问:“岐大夫,我有时候也会胃痛,是不是也不能吃凉的啊?”
岐大夫点点头:“大部分胃痛都是因为脾胃虚寒,尤其是年轻人,爱吃冰饮、外卖,时间长了就会伤脾胃。平时可以多喝些生姜红枣茶,吃点山药、南瓜,别熬夜,保持心情舒畅,脾胃就不容易出问题。要是疼得厉害,就来我这儿看看,早治早好。”
阳光透过岐仁堂的窗户,照在药柜上,那些写着药材名的标签闪闪发亮。崔晓阳和女朋友笑着跟岐大夫道别,走出门,老槐树上的雪花轻轻飘落,落在他们的肩上,温暖而惬意。
从那以后,老街人都知道,岐仁堂的岐大夫能治“胃寒痛”,不少有胃痛毛病的人都来求医,岐大夫总是耐心问诊、细致开药,还会跟他们讲脾胃养护的道理,用通俗的话把中医的“理、法、方、药”讲明白,让大家既治好病,又学会养生。
而崔晓阳也成了岐仁堂的“活广告”,只要有人问他胃痛怎么好的,他就会指着岐仁堂的方向,笑着说:“去岐仁堂找岐大夫,准没错!记住,脾胃最怕寒凉,可别瞎吃凉的!”
岐仁堂的药香,伴着老街的烟火气,一年又一年,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,也传承着中医的智慧——脾胃为后天之本,养好了脾胃,才能养好人的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