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都市言情 > 兵王归回 > 第1717章 草原晨风携暖意,跨洋情谊谱新篇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1717章 草原晨风携暖意,跨洋情谊谱新篇

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: 草原晨风携暖意,跨洋情谊谱新篇

天还未亮,草原上的晨雾还带着几分凉意,中埃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车间已亮起了灯。李渊穿着蓝色工装,正蹲在汽车底盘旁,手里拿着扳手调试零件,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,滴在满是机油的地面上,晕开一小片深色痕迹。

“李工,您这也太拼了,才五点就来车间了!”门口传来脚步声,是埃及教师卡里姆,手里提着两个热气腾腾的馕,“我妻子早上刚烤的,您尝尝,配着羊奶喝最香。”

李渊直起身,接过馕,指尖触到温热的麦香,心里泛起一阵暖意:“谢了卡里姆,你也来得早,今天不是轮到你带理论课吗?”

“理论课要等八点,我想着来跟您多学几招实操技巧。”卡里姆蹲在底盘另一侧,眼神里满是求知欲,“上次您教的发动机故障排查法,我试着教给学生,他们昨天成功修好了村里一台坏了半年的拖拉机,老牧民特意送了一袋椰枣来感谢!”

李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,将扳手递过去:“来,今天教你拆变速箱,这个部件在非洲的路况下容易出问题,学会了能帮村民省不少事。”

两人凑在底盘旁,一个示范一个学,扳手转动的“咔嗒”声、零件碰撞的轻响,在晨雾弥漫的车间里格外清晰。窗外,天渐渐亮了,草原上的金合欢树露出轮廓,几只鸟儿落在枝头,叽叽喳喳地唱着歌。

“爸!爸!”车间门口传来李阳的声音,少年背着书包,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桶,“妈让我给您送早餐,说您早上没吃就来车间了。”

李渊接过保温桶,打开盖子,里面是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和茶叶蛋,还有苏瑶特意腌的小咸菜。他递给卡里姆一个茶叶蛋:“尝尝中国的早餐,补充体力。”

卡里姆接过鸡蛋,小心翼翼地剥着壳,咬了一口,眼睛瞬间亮了:“太好吃了!比我们的煮鸡蛋香多了,苏老师的手艺真好!”

正说着,苏瑶也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一摞教案:“刚去教室看了一眼,学生们都到得差不多了,还有几个牧民家的孩子,提前半小时就坐在教室里等着了。”她看向卡里姆,笑着补充,“昨天哈桑大叔还跟我说,他孙子每天晚上都抱着汽修课本睡觉,说以后要像李工一样,当能修所有车的‘技术大神’。”

卡里姆闻言,忍不住笑了:“现在学校里的孩子,都把李工当成偶像了,连我儿子都吵着要转去汽修班,说跟着李工学技术,以后能让家里的生活变好。”

七点半,学生们陆续走进实训车间,二十几个年轻面孔里,有穿着校服的少年,有皮肤黝黑的牧民青年,还有几个戴着头巾的女孩——这是学校第一次有女生报名汽修班,刚开始还有人质疑“女生学不好机械”,可半个月下来,她们的实操成绩比不少男生还好。

“今天我们学习变速箱拆装,大家先看我和卡里姆老师示范,注意零件的拆卸顺序和安装力度,千万别碰坏精密部件。”李渊站在车间中央,手里拿着拆解图,声音洪亮,“非洲的路况复杂,变速箱承受的压力大,大家学会了,不仅能修汽车,还能修拖拉机、收割机,帮家里、帮村里解决大问题。”

学生们围在周围,眼神专注地看着示范,有人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,有人用手机拍下拆解步骤。李阳也挤在人群里,偶尔帮着递工具,遇到同学不懂的地方,还会用阿拉伯语帮忙解释——这三个月,他的阿拉伯语进步飞快,已经能流利地和当地学生交流。

上午的实操课结束时,已近正午。李渊刚摘下手套,就看到苏瑶在车间门口招手,身后还跟着几个村民,为首的是老牧民哈桑,手里牵着一头小羊羔,羊身上系着红绳。

“李工!苏老师!”哈桑快步走过来,脸上满是笑容,“这头小羊羔是我家刚生的,最壮实的一只,送给你们家李悦,感谢你们教孩子们技术,还帮我们修灌溉设备!”

苏瑶连忙推辞:“哈桑大叔,您太客气了,我们教孩子是应该的,怎么能要您的羊呢?”

“不行不行!”哈桑把羊羔往苏瑶手里塞,语气坚定,“这是我们草原的规矩,受人恩惠要报答!你们帮了我们这么多,一只羊算什么?要是你们不收,我就天天来学校门口等!”

正僵持着,李悦蹦蹦跳跳地跑过来,看到小羊羔眼睛一亮:“哇!好可爱的小羊!”她伸手摸了摸羊羔的绒毛,抬头看向苏瑶,“妈妈,我们收下吧,我会好好照顾它的,还能跟阿米娜一起给它喂草!”

苏瑶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,又看了看哈桑真诚的表情,只好点头:“那太谢谢您了,哈桑大叔,我们一定会好好照顾它。”

哈桑见她收下,笑得更开心了,又从口袋里掏出一袋晒干的草药:“这是我们草原上的安神草,泡水喝能睡得香,你们在这边辛苦,多喝点对身体好。”

送走哈桑和村民,李悦抱着小羊羔,蹦蹦跳跳地去找阿米娜。苏瑶看着女儿的背影,转头对李渊说:“刚才去办公室,收到国内寄来的包裹,里面有你最爱吃的辣椒酱,还有给孩子们带的课外书。”

两人并肩往办公室走,草原上的晨风拂过,带着金合欢的香气,远处传来学生们的笑声和牛羊的叫声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走进办公室,苏瑶打开包裹,掏出一瓶辣椒酱,递给李渊:“你上次说这边的菜太淡,现在能解馋了。”

李渊接过辣椒酱,打开盖子闻了闻,熟悉的香味让他想起了国内的家。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,刚接到去非洲的任务时,苏瑶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,还说“一家人在一起,在哪里都是家”。当时他还担心孩子们不适应,可现在看来,李阳和李悦不仅适应了,还爱上了这片草原。

“对了,刚才接到中车集团的电话,说下个月要派考察团来这边,看看项目进展,还要和埃及的汽车制造厂签订合作协议。”苏瑶拿出手机,翻出信息,“他们还问要不要给我们带点东西,我跟他们说,带点中文教材和儿童读物就行,这边的孩子都想学中文。”

李渊点头:“考察团来的时候,正好可以让他们看看学生们的成果,上个月我们带学生修好了十台村民的拖拉机,还有两台收割机,现在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知道咱们学校了,昨天还有从两百公里外赶来报名的学生。”

正说着,办公室的门被推开,李悦和阿米娜跑了进来,手里各拿着一个纸折的小船。“妈妈,你看!这是我和阿米娜折的船,我们要去学校后面的小河里放船!”李悦举着小船,脸上满是兴奋。

阿米娜也跟着点头,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:“苏老师,我……我想跟李悦一起学中文,以后……以后去中国看熊猫!”

苏瑶蹲下身,摸了摸阿米娜的头:“好啊,以后苏老师教你中文,等你学好了,我们一起去中国看熊猫。”

两个小姑娘手拉手跑了出去,笑声像银铃一样在走廊里回荡。李渊看着她们的背影,心里满是感慨:“你说咱们这趟来非洲,最值得的是什么?不是完成了项目,而是让孩子们学会了用真诚对待不同的文化,收获了这么珍贵的友谊。”

苏瑶靠在他肩上,轻声说:“我也是这么想的,以前总觉得非洲离我们很远,来了才知道,不管肤色、语言有什么不同,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样的。我们教他们技术,他们也教我们热爱生活,这份情谊,比什么都珍贵。”

下午,李渊带着几个学生去村里修一台故障发电机。村子离学校有十公里,他们骑着摩托车,穿梭在草原上。沿途的牧民看到他们,都热情地挥手打招呼,有的还拿出水果、椰枣塞给他们。

到了村里,老牧民奥马尔早已在门口等候,手里拿着一壶冰镇的薄荷茶。“李工,你们可来了!这发电机坏了,村里的水泵没法用,地里的蔬菜都快干死了!”奥马尔拉着李渊的手,语气里满是焦急。

李渊跟着他走进院子,发电机就放在墙角,外壳上满是灰尘。他打开工具箱,拿出万用表开始检测,学生们围在旁边,认真地看着每一个步骤。

“是线圈烧了,需要换个新的线圈。”李渊很快找出故障原因,从工具箱里拿出备用线圈,“来,你们谁来试试安装?记得先断电,注意接线顺序。”

一个叫穆罕默德的学生举起手,接过线圈,按照李渊教的步骤,小心翼翼地安装起来。其他学生在旁边帮忙递工具,偶尔提出疑问,李渊耐心地一一解答。

半个多小时后,发电机成功启动,“嗡嗡”的运转声在院子里响起。奥马尔激动得热泪盈眶,拉着李渊的手,非要留他们吃晚饭。“一定要留下!我妻子做了库莎丽,还有烤鸡,都是你们爱吃的!”

李渊推辞不过,只好答应。晚饭时,奥马尔的妻子端上一大盘库莎丽,还有烤得金黄的鸡肉,香气扑鼻。学生们和奥马尔的家人围坐在桌子旁,一边吃饭一边聊天,汉语和阿拉伯语交织在一起,偶尔还夹杂着手势,却丝毫不影响彼此的交流。

“李工,我儿子下个月就要去开罗的汽车制造厂实习了,都是多亏了您教的技术!”奥马尔端起茶杯,对着李渊举了举,“我代表全家,感谢您给我们村带来的希望!”

李渊也举起茶杯:“这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,只要他们肯学,以后一定能有更好的生活。”

晚饭过后,天色已暗,草原上的星星亮了起来,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。李渊带着学生们骑着摩托车返回学校,沿途的牧民家都亮着灯,偶尔能听到传来的歌声和笑声。

回到学校,苏瑶和李阳正在宿舍门口等他们。“爸,你们可回来了,妈做了面条,还热着呢。”李阳接过李渊的工具箱,“今天阿米娜的妈妈送了一件手工编织的毛衣给我,说冬天快到了,让我保暖。”

苏瑶也笑着说:“刚才卡里姆老师来电话,说明天要带我们去他家做客,他妻子要教我做埃及传统的甜点。”

李渊走进宿舍,看着桌上热气腾腾的面条,看着妻儿脸上的笑容,心里满是踏实。他知道,这趟非洲之旅,早已不是简单的工作任务,而是一段充满温暖与感动的人生旅程。他们在这里播下技术的种子,收获了跨越国界的情谊;他们用真诚对待每一个人,也得到了最真挚的回报。

夜里,李渊躺在床上,听着窗外草原上的风声,还有远处传来的牛羊低鸣,心里忽然想起刚退伍时的情景。那时他从部队转业,心里还带着几分迷茫,不知道未来该做什么。是苏瑶鼓励他,说“你有一身技术,不如用技术帮更多人”。现在想来,他做到了——在国内,他帮偏远地区的村民修农机;在非洲,他教当地学生学技术,帮他们实现梦想。

“在想什么呢?”苏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。

李渊转过身,握住她的手:“在想,咱们以后要不要多来非洲看看,这里的孩子需要技术,这里的百姓需要帮助,咱们能做的还有很多。”

苏瑶靠在他怀里,轻声说:“好啊,只要一家人在一起,去哪里都好。等孩子们再大一点,我们可以带他们去更多地方,教更多人技术,让华夏的薪火,在更多地方点亮希望。”

月光透过窗户,洒在两人身上,温柔而宁静。草原上的夜,依旧带着几分凉意,可宿舍里的温度,却温暖得让人安心。

第二天一早,李渊一家跟着卡里姆去他家做客。卡里姆的家在草原深处的一个小村落里,院子里种满了三角梅,开得热烈而鲜艳。卡里姆的妻子法蒂玛热情地迎接他们,手里端着香甜的薄荷茶,还拿出自己编织的桌布铺在桌子上。

“苏老师,快来,我教你做巴克拉瓦。”法蒂玛拉着苏瑶走进厨房,里面早已准备好面粉、蜂蜜和坚果,“这是埃及最传统的甜点,用蜂蜜和坚果做的,甜而不腻。”

苏瑶跟着法蒂玛学做巴克拉瓦,手指捏着薄如蝉翼的面皮,裹上坚果碎,再刷上一层蜂蜜,放进烤箱里。厨房里弥漫着蜂蜜和坚果的香气,两个女人一边做一边聊天,虽然语言不太通,却能从彼此的眼神里感受到善意。

李渊和卡里姆坐在院子里,喝着茶聊着天。卡里姆拿出一张老照片,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的男人,穿着军装,笑容灿烂。“这是我父亲,他年轻时去过中国,说中国是个很温暖的国家,中国人都很热情。”卡里姆指着照片,眼神里满是怀念,“他要是还在,看到我现在和中国朋友一起工作,一定会很开心。”

李渊看着照片,心里泛起一阵暖流:“中埃友谊已经有很多年了,现在我们通过技术合作,让这份友谊更加深厚,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来非洲,更多的非洲人去中国,我们的友谊会一直延续下去。”

李阳和李悦则在院子里和卡里姆的孩子们一起玩,他们用树枝在地上画画,一会儿画中国的长城,一会儿画埃及的金字塔,偶尔还会教对方说自己的母语,笑声在院子里此起彼伏。

中午,法蒂玛和苏瑶端着刚烤好的巴克拉瓦走出厨房,金黄的甜点上淋着蜂蜜,散发着诱人的香气。大家围坐在桌子旁,品尝着巴克拉瓦,喝着埃及红茶,聊着各自的生活,阳光洒在院子里,温暖而惬意。

“太好吃了!苏老师,你学得真快!”法蒂玛拉着苏瑶的手,脸上满是笑容,“以后你要常来我家,我教你做更多埃及美食。”

苏瑶笑着点头:“好啊,下次我教你做中国的饺子,咱们一起做一顿中埃融合大餐。”

离开卡里姆家时,法蒂玛给他们装了满满一袋巴克拉瓦,还有自己织的围巾。“天冷了,戴着围巾暖和。”她把围巾递给李悦,轻轻摸了摸她的头,“常来玩啊。”

坐在返回学校的车上,李悦戴着新围巾,手里拿着巴克拉瓦,笑得合不拢嘴:“妈妈,法蒂玛阿姨真好,她做的巴克拉瓦太好吃了,我下次还要去她家学做甜点。”

苏瑶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:“好,等下次有空,咱们再去。”

李渊看着窗外掠过的草原景色,心里满是感慨。他知道,这段非洲之旅,会成为他们一家人最珍贵的回忆。在这里,他们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,更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,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碰撞出的温暖火花。未来,他们还会带着这份记忆,这份责任,继续前行,让华夏的薪火在异国他乡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让中埃友谊的桥梁,永远坚固,永远畅通。

回到学校时,夕阳已经西下,草原被染成了金黄色。学生们正在操场上打篮球,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里。实训车间的灯又亮了起来,几个学生还在里面钻研技术,卡里姆也在一旁指导着。李渊看着眼前的一切,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——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,更是一个传递希望、传递友谊的平台,而他们,正用自己的双手,让这个平台变得更加坚实,更加温暖。